自中國駐英大使在BBC節目中與日本大使激辯大獲全勝之後,連日來,相繼有40餘名中國高級別外交官公開署名譴責安倍,聲音遍代償佈世界各地。而在國內,一系列由地方檔案館最新發掘整理的日軍侵華期間的家書以及罪證檔案也紛紛公之於世,為中國民眾聲討日本軍國主義提供火力支援。
  儘管這一輪由中國主動發起的猛烈輿論攻勢得到了國際社會的理解與肯定,同時也讓安倍政府一時疲於招架,但經過此役之後中日小分子褐藻糖膠關係的走向才是人們更為關心的事情。實際上,目前的安倍非但不會迫於壓力而低頭認錯,反而極有可能會以更強硬的言行回擊中國。由此看來,輿論戰似乎並不能讓日益瘋狂的日本有所收斂。
  不過,從中國的角度來看,營造國際輿論並不是白費力氣,甚至必須說這一招來得太晚了。中日關係之所以走到今天這個地步,拋開日本迎合美國需要、一直不婚禮主持推薦放棄複活軍國主義的念頭不論,中國幾十年來在對日外交上揮之不去的情緒化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外交決策,最終導致了目前看似主動、實則被動的局面。
  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簽署,讓兩國關係一度進入蜜月期,短暫的親近掩蓋了中日糾葛的根源,那就是日本始終不對侵略歷史徹底懺悔。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始終沒能在這個問題上給予日本更多的壓力。禍根不除,日本就不會有痛感,中日關係中就總是摻雜著諸如日本領導人是否參拜靖國神社、是否有親華或者反華言行等衍生因素。在日本看來固態硬碟,挑釁中國至多遭到“強烈抗議”,只要稍有“服軟”的表示,中國的臉色馬上會好看很多。在摸透了中國的“脾氣”後,日本開始在對華外交方面頻打兩手牌;而中國對日政策的情緒主導,也讓日本在頑固的道路上有了更多的底氣。
  有人說,中國對日態度是“和則擱置爭議,鬥則自古以來”。儘管有些刺耳,但這種帶有戲謔意味的觀點的確值得反思。在對日外交方面,什麼樣的爭議可以擱置,什麼樣的立場應該堅持,都不能受任何外部因素和內部情緒的干擾,二手餐飲設備必須從國家和民族利益出發。即便是在兩國友好時期,中國也應時刻提醒日本勿忘歷史,以此作為規範其行為的警示,而不應過多考慮“面子問題”。在這一點上,戰後德國與歐洲其他國家的關係就是最好的例子。即便是在德國早已還清歷史舊債的今日歐洲,當年的納粹罪行仍會被不時提起,而這種看似傷了“和氣”的舉動不僅沒有損害各國與德國的關係,反而穩固了歐洲的合作基礎,進而推動德國挑起了歐洲發展的大梁。
  中國是禮儀之邦,但君子也並非一定要時刻“謙謙”。特別是在對外交往中,中國應以大是大非作為行事準則,雖然可能在短期內會損失某些利益,但從長遠來看,只有豎立起大國風範,才能贏得普遍的尊重,才能對那些唯利是圖、蠅營狗苟的國家形成震懾。在對日外交上,中國已經吃了不少虧,如今,當是仔細思量,為中日未來的相處之道進行重新謀劃的時候了。(蘭旻 文章來源於《世界新聞報》)  (原標題:跳出對日外交“情緒周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r86xraan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